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人感受到先生儿时在百草园的自由和快乐,体会到他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和枯燥。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范文,欢迎借鉴学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篇1
我不禁回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还记的那时我在我姥姥家中,邻居家的小孩找到我对我说:“走,我们一起去树林里找知了壳吧!有人专门收知了壳,说不定还能换点糖吃!”“什么是知了壳啊?”这对于我一个城里的孩子完全没有一点概念!“走吧,我们告诉你!”接着他们带着我来到了一片林子中,他们拿着长干把知了壳敲了下来,我也第一次见到了知了壳。不一会儿,我们就找到了二十多个,我们带着战利品换到了一把糖。我们开心的分着那些糖,别提有多高兴了。
玩累了,我们便躺在了草地上。仰望着蓝天,这时一个小伙伴说:“不如我们到河边洗个澡,说不定还能抓到鱼呢!”我便跟着他们来到了河边,他们就像一个个泥鳅一样跳进了河里,在水中溅起了一个个小水花,看他们玩的那么开心,我也便跳了下去。这时一个小伙伴大叫“我抓到了一条鱼,我们来吃烤鱼吧!”“好!”他们找来了一些泥糊在了鱼身上,并把放在火堆里。等到泥烧了,我们剥去鱼身上的泥,争先恐后的吃了起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篇2
今天,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我懂得了很多。
首先,说说在这课我学到的词语吧,确凿,菜畦,轻捷,臃肿,鉴赏,人迹罕至,无从,人声鼎沸等。好句: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英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句话的写法很好,运用从低到高写静物从高到低写动物。这种写法以后在写作中很有好处。
其次,是本文表达的主旨,虽然在写三味书屋时,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但主要是想写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最后,是动词用的好,如:“扫开一片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段话运用一系列动词,准确而细致地写出了捕鸟的全过程,同时也写出了儿童的兴奋,惊喜之余,我也可以写一段如:他推开门,径直走进来,拿起桌子的书,转身走向他自己的座位,坐了下来,翻开书,认真地读了起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写很好,大家可以去读一读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篇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家时在百草园得到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
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表达了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文中,充分描绘出百草园这个荒原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无疑不是一座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气,无一不充满快乐,难怪鲁迅先生喜欢这儿了。
当鲁迅先生到了要上学的时候了,家里将他送进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老师的家的书房。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工作。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自由、快活。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刻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篇4
鲁迅先生以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孩子的视点,描述了百草园里长着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有在树叶里长吟鸣蝉,有伏在菜花上的肥胖黄蜂,有忽然从草间直窜云霄里去轻捷的叫天子。
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鲁迅先生用笔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令人神往、充满童趣的乡村画。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是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是对童年生活浓浓的思念。随着那百草的摇动,金蝉的长鸣,思绪把我也带回以前只要学校一放假,爸爸就带我去奶奶家乡玩的场景。
奶奶的家乡在古运河畔的一个村庄。踏上弯弯的村道,穿过浓绿的枇杷园,沿着那条用青石板铺就的小路,绕过一个大大的清水塘,看到三颗高高的枣树时,小竹林左边那白墙黛瓦,屋顶爬满南瓜藤的农舍,便是奶奶的家了。
奶奶慈祥地、笑眯眯地看着我和小伙伴们在田头奔跑、在荷塘摘莲、在树下打枣、在门前堆雪人。我们顽皮的身影、欢乐的笑声在奶奶家的房前屋后环绕。
美好的童年,带给我们的是:浓浓的思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篇5
作者着力去刻划人物的形象时,概括集中地描绘细节,即使在片断上也要活龙活现把形象刻划好。鲁迅的巨著,就有异常丰富的可供我们学习的东西。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个片断是在书房里读书。那位高而疲的老先生管着学生读书之后,“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调倪,一座皆惊呢,金厄罗,颠倒淋漓唯,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这个片断,一下就把冬烘先生的形象勾划出来。
一部作品,如果抽掉了绘声绘影的细节,它就不会有艺术的感染力。离开细节去刻划人物,不过是塑出没有灵魂的偶像。的`确,真实的细节还是靠生活去提炼的。诗人歌德说过:“我的全部诗都是应景即兴的诗,来自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坚实的基础。我一向瞧不起空中楼阁的诗。”他谆谆瞩咐爱克曼:“我只劝你坚持不懈,牢牢地抓住现实生活。”这些话虽然平常,却是至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篇6
我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后,十分羡慕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度过的美好时光。文中充分描写了百草园给鲁迅先生的童年带来的无限乐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光这些景色,就让鲁迅先生百玩不厌。 当鲁迅先生要到上学的时候,家里人将他送到三味书屋,也就意味着鲁迅先生要和他的蟋蟀、覆盆子、木莲等……要说拜拜了。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生活。尽管如此,鲁迅先生还是经常和同窗们出三味书屋后的一个小园玩。虽然能折梅花、寻蝉蜕、喂蚂蚁,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这远远不及在百草园的自由、快活。 这篇文章不仅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的心情,而且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达了鲁迅先生儿童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篇7
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花壳,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
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游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篇8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一这个周末,我又重温了一遍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反映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被收入《朝花夕拾》。文章主要讲述了鲁迅小时候在私塾上学的故事,描绘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
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这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读过文章之后,我们会明白,其实鲁迅在对当时的社会教育情况做出批判,他认为学习不应该只是光读书,死背书,更要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才能唤起儿童的学习趣味。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二人的一生需要适应周围的环境,而不是周围的环境适应人。这是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带给我最大的感悟。
最初的适应,是接受一个与自己原来的环境完全不同的地方。便如鲁迅先生初到三味书屋时对先生“摆架子”的反感和对百草园的怀念。这时新的事物可能会让人感到讨厌,但我们至少应该认命并忍耐着。
然后,鲁迅先生在忍耐中达到了适应的第二个境界。这时他开始对新的环境有兴趣了。“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等词语句子都能让人感觉到他已经对三味书屋有好感了。
鲁迅先生最终到达的境界是“融入”。他认为三味书屋很有趣,可以折腊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而不用戒尺不罚跪,只让读书,与“我们”很相宜等片断突出了鲁迅对寿镜吾先生的喜爱,这都说明他已经完全地适应了这里,开始喜爱这里了。
但令人遗憾的是鲁迅先生穷其一生也没能达到最后的那个境界。但他至少是坦坦荡荡、光明磊落的。不知有多少人为此付出了比死更可怕的代价,他们自以为已经达到了那个境界,于是到了新的地方便到处奉承讨好、请客送礼。开始人们可能会对他很客气,但他自己已经失去了灵魂,成为了一条卑躬屈膝的奴颜狗!而当人们揭开他的真正面目时,他就沦落到人见人厌、花见花谢的地步,而那时他即使悔悟也晚了,因为那时他已经到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想翻身都难的地步了。人们已经给了这种人一个贴切的称呼:“老油条”。
在我看来,真正的适应最高境界应该是这样的。无论到什么地方都能活得很好,觉得身边的每个人都很可爱,谈吐举止真诚大方而又使人如沐春风,受到侮辱时以柔克刚,用行为去感化对方。而当真有什么天灾人祸时,他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冷静地寻找解决方案……这听起来有些像一位高僧,但这的确是为人处世、处变不惊的态度。这还真应了郑板桥那首《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而万事相通,“四书”之一的《中庸》讲的也是这样一个道理。
学会适应,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带给我最有用的启示之一,希望学会了适应的人不要以之为耻,好好珍惜,没有学会的人加紧努力,得到这一宝贵的人生财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篇9
每读完这篇文章,心中总要憧憬好一会儿,时间也似乎是停留了,停留在了那完美的童年时光。
这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写的是鲁迅童年的生活和学习,回忆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并不是简单的勾勒,却也没有浓浓的笔墨,而是流露着童年的欢乐,甚是打动人心。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这些景色,不仅仅让鲁迅回味,更让我心动。我想鲁迅的童年,是多么欢乐,多么幸福,甚至有点怀疑鲁迅童心未泯。而当鲁迅上学后,也并非不欢乐,而让人觉得是另一种趣味。“先生,‘怪哉’这虫,是怎样一回事。”这是鲁迅的话,让人看了,先是一笑。并不是笑鲁迅的无知,而是对他求知的肯定和赞赏吧,再者是一思,那就是对“怪哉”的思虑了。能让人深入其境地去感受这篇文章,我觉得是最大的成功。
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年过半百,可其中流露的感情,是那么真挚,仿佛就在眼前,看在眼里,刻在心里。我想,这不只是因为实有其事,更重的是鲁迅对童年的怀恋和憧憬。
扑蝴蝶、捉鸣蝉、采荷莲。这是谁没有的童年课堂开小差、收藏爱书、问一些无厘头的问题。又有谁的童年没经历过呢可是,又有多少童年留在心底又有多少童年被遗忘童年,留不住,最终只洒落在记忆的长河上。
人生固然是完美的,可怎样去感受,怎样去理解这些完美呢文章虽然没有提到任何的观念,可是却不禁让人深思,对童年的深思,对人生的深思。或是记忆,或是怀恋,总是完美的,就算是以往瑕疵。悠悠童年,承载着太多的完美和思念,我们真应当去好好感受。
我再次拿起了《朝花夕拾》,读起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像是走进了百草园,走进了三味书屋,走进了童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篇10
今天我读了鲁迅先生的著作散文《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鲁迅先生把百草园中的风景却是全都展现在我们眼前。有何首乌藤,有小珊瑚珠。有覆盆子。还有蜈蚣和蟋蟀。长妈妈还给鲁迅先生讲了一个故事。关于美女蛇的故事。鲁迅先生觉得这交警是,所以倘若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渴望不可答应他。
接着鲁迅先生又去抓了鸟雀,扫开一块儿学学露出地面。用一只短发支起一面大的竹笼来。下面撒些鼻骨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的牵着看了却下来啄食走到竹子下面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因为家里人把鲁迅先生送到了学校里,所以他并没有常去百草园,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移到石桥便是鲁迅先生老师的家了。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是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
鲁迅先生真是一个勤学好问的人。
非常好学习网(www.veryok.net)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活动方案,申请书范文,满分作文,读后感,观后感,祝福语等!
Copyright (C) 2010-2026 veryok.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非常好学习网版权所有 客服联系QQ:67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