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父辈》是一部由菲利普·卡德尔巴赫执导,汤姆·希林 / 沃尔克·布鲁赫 / 卡塔琳娜·舒特勒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我们的父辈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的父辈观后感篇1
刚看完时我觉得我没有看懂,看了影评之后更觉得没有看透,后来我想,兄弟俩没变,从一而终,哥哥依然是那个勇敢、坚强、理智的哥哥,没有变懦弱,弟弟依然是那个脆弱、善良、多愁的弟弟,也没有突然成熟,只不过形势变了,他们只不过根据形势做出自己的选择。
先说哥哥,有人说哥哥成为逃犯是他崩溃之后的表现。但我认为这只是他认清现实后自然而然的举动。
他自始至终更多的是为了担负责任二战(保护弟弟、遵守对母亲的承诺、保护自己的那一连、保护国家的人民),但我并没有感到他觉得一个军人就该视死如归、战死沙场。
而当时的情况是,他认识到战争给更多人带来的是伤害,为了毫无意义的目标,杀害很多无辜百姓自己的士兵,弟弟也失踪甚至死了。他的责任消失了,而且他恍然大悟那个责任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他放弃,不是逃避,是放弃。
他在湖畔小木屋的场景如此静美。他安静的坐在木屋上,眼神深邃如旧,冷静如旧,虽然有迷茫与怀疑,但并没有“崩溃”“脆弱”者的胆怯。
再看他被抓走之后的行为,坚强的活下去,理智的判断不能用火烧屋,麻利地杀死军官,出逃。他并没有干任何不人道的事,也没有干任何愚蠢而疯狂的事。因为他并没有崩溃,只是认清现实。
而且他在夏洛特面前并无惭愧,而是一把抱住了她。夏洛特哭着跑开后他的仰天长啸,我也不认为这是他的惭愧与崩溃,只是对战争的愤怒控诉与无奈悲戚。
其实他是个简单的人,简单而伟大。私人以为他和维克托有些像,正直而智慧,只不过他遭受的心灵创伤与震撼更大。
所以我认为哥哥一直是那个哥哥,我最爱的哥哥,智慧而勇敢的哥哥,爱着亲人的哥哥。战争改变了他吗?只是他自己改变了对战争的看法。
再说弟弟,我也不觉得他在战争中成熟了,在我看来,他依然有那一颗水晶般善良敏感而脆弱的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先来说说原来的弟弟,其实弟弟这个人应该内心一直比较复杂,因为看书多。
心思敏感、细腻的弟弟从小不被关注,父亲只爱勇敢的哥哥。但哥哥倒是很关心他而尊重他。这个情节多么似曾相识,在《指环王》《伴我同行》中都有几乎一模一样的桥段。在这两部片子里,弟弟在内心都崇拜且深爱着哥哥。所以我大胆的类推一下,这部片子里,弟弟对各个的感情也是很深,而且也是崇拜战争英雄哥哥的。
但同时弟弟又饱读诗书,自己对于战争是怀疑的,所以这就形成了一种矛盾的心理,再加上这个年纪本来就叛逆,所以他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上战场。
他毕竟只是个年轻人,正如片头哥哥所说“他(弟弟)看起来是那么无助”,他对战争的理解虽然透彻(战争会把人最坏的一面带出来),但那毕竟只是理论,而没有任何实践。所以他还是会干一些幼稚的事情,比如故意吸烟吸引苏军。
但最大的转折点是哥哥死了。其实弟弟很聪明,他知道哥哥不可能引领他们胜利,也不能永远保护自己。但哥哥依然是哥哥,依然是亲人,依然是一面旗帜。所以那个晚上他对哥哥说“我希望你带领我们”。
但是战争太恐怖了,尤其是哥哥死了,一下子就把存储在他脑子里的知识全部激活,突然的,就像活火山爆发一样,弟弟彻底变了。但这变化不是经历战争后的成熟,而是一刹那的瞬变,就像之前看到有人说的“心门一下子关了”,我说“邪恶与痛苦的一面彻底引爆了”。
我们的父辈观后感篇2
“我们曾是五个朋友,那时我们年轻,以为未来是属于我们的,整个世界都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只需行动起来,我们无往不胜;后来我们才渐渐知道并非如此。”
“我是对的,这场战争只会带出我们最坏的一面。”
“大多数人以为,战争是由拼搏组成的,其实不是,是等待。等待下一波进攻,等待下一顿饭,等待下一个黎明。”
战争。一个听上去离我们的生活遥远又陌生的词语,一个只会在历史考试与电脑游戏中用到的词语,一个属于我们父辈的词语。
但事实上,那场几乎蔓延全球的浩劫离我们不过半个世纪。
在《我们的父辈》之前,从未看过德剧,但德国电影的优质绝对无可争辩;《铁皮鼓》《窃听风暴》、《浪潮》、《再见列宁》以及个人心中大师:维姆文德斯的每一部作品都拥有如同徕卡相机般难以用文字概括的“德味”。而这一部质量如同三部曲史诗式电影的的德剧,来自好友的热忱推荐,幸而 没有错过。
全剧三集,共4.5个小时,即使是一口气看下来,也绝无沉闷之感,只会情绪奔涌却又无处可出。在《我们》中,几乎没有任何刻意卖温情的成分,五位主角,五条故事线并行交叉推进,从和平到战争、从善良到杀戮、从生到死,转变只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在他们的故事里,你会看到人的伟大与渺小,时代的更迭与荒谬,爱的光芒与黑暗。
故事开始于1941年的柏林,那里有五个年轻人,他们面临着一场即将开始的世纪之战,但他们依然无忧无虑,他们平凡又特别,他们以为自己将要拥有整个世界。他们在深夜聚会,饮酒歌唱,无所畏惧,这是告别,更是为了未来的欢聚。
年纪较长的哥哥有一张典型的日耳曼脸庞,英俊坚毅,已是国防军中的中坚力量。而弟弟Friedhelm还有着大学生式的稚气,他倚在墙角抽烟,慵懒地跳舞,甚至在行李中塞进一本厚厚的诗集。Charly是一位温柔天真的护士,一直沉默地爱着哥哥wilhelm却不敢言表。Greta和Viktor是一对几近完美的恋人,她是德国人,他是犹太人,但在那时这并不是问题。那时他们坚信元首所说的圣诞节时他们就能返回柏林,却未猜到竟是四年后的圣诞节。
我们的父辈观后感篇3
《我们的父辈》是一部3集迷你德剧,最近在微博上炒的非常火热,转载的一条接一条,我也是通过微博才得知的。这部剧不是新剧,去年3月份在德国上映,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年后的这个时段会被突然发掘出来,炒热。最吸引人的噱头就是那高达9.5的豆瓣评分,事实证明,这分数放在豆瓣上,无论书、电影、电视剧都绝对是神一级的。
影片虽然是战争题材,但却以人物的成长历程为主线,以人物间的关系变化为注脚。这是不同于以往战争剧的。(指的是《兄弟连》、《太平洋战争》等剧,不是中国的抗日题材剧)
主角是5个青梅竹马的发小、死党,各有着自己的理想与行事方式。就这样,时间来到了1941年,也永远定格在这里,5个人走上了各自不同的道路,也获得了迥异的命运。
影片开头故事背景设置在1941年的柏林,苏德战争爆发前夕。在一间酒馆里,5个人齐聚于此,为了再次的欢聚,为了即将的告别。
威尔汉姆,从军早,这时已是少尉军衔,连队步兵统领。勇敢果毅,被国家社会主义思想所洗脑,期待立下战功,为国家、家族争光。
弗雷德汉姆,威尔汉姆的弟弟,跟随哥哥参军,第一次上战场。胆小怯懦的文艺青年,不信纳粹那一套,本性善良。
维克多,犹太人。个性独立、倔强,在那个岁月和几个德国人成为朋友是不容易的,维克多却泰然处之、不以为意。
夏洛特,5人里最小的一个,梦想为国家事业献身,成为一名护士。同时暗恋着威尔汉姆,只是战争岁月,许多事身不由己。
格雷塔,5人里最有风韵的一个,也是最耐人寻味的一个。一方不顾种族偏见的爱着犹太男友维克多,一方为了自己的演艺事业投身纳粹军官的怀抱。最终为自己的“飞蛾扑火”付出代价。
就是这样5个特点鲜明的纯真青年聚到了一起,在酒吧里痛饮、跳舞、告别,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出发。至少在当时,他们是以国家的理想为自己的理想的。第二天,他们踏上了各自的路。
世界上幸福的人都是一样的,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
威尔和弗雷德在同一支连队,威尔勇敢,荣誉感强。弗雷德懦弱,战斗总是躲在最后,威尔也为此大为光火。经过战火的洗礼,走过枪林弹雨,看惯烧杀抢掠。时间从1941年到了1943年,再来到1945年。变化的不只有战局,也有两人的信仰与本性。
威尔对国家的号召也从坚定到怀疑、抗拒,从作战勇敢到当了逃兵,就如他自己所说“2年前他们(指苏联人)他们还把我们(指纳粹)当解放者”,他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在为谁战斗。弗雷德依然不信法西斯那一套,但通过战火的洗礼,逐渐意识到只有适应战争的法则,才能在战争中活下来。开始变的残暴、刁钻,从为了救一个小女孩而敢和党卫军军官力争变得杀人不眨眼,即使是无辜的平民。
维克多和格雷塔本是一对幸福的情侣,一个爱美,一个又恰好是服装设计师,天造之和。只是造化弄人,民族政策终究是容不下犹太人。维克多先被抓走,再逃亡,加入游击队,再次因为种族问题被撵走。历尽艰辛后终于活着回到德国,只是已不是记忆中的故乡。
夏洛特终于满足了自己的愿望,成为一名战地医护人员,可以真正的为国家做贡献。但是,当血肉横飞的一幕幕呈现在眼前时,才发现自己的理想在战争的创痛前显的那么微小。而感情方面的困扰也越来越使她怀疑当初自己选择加入这场战争的初衷是否正确。
这是导演通过影片来向观众传达的第一个价值观:人,是这个社会的产物。
5个人,5张面孔,5种性格。但有一个共同点,本性都是善良的。只是生在了错误的时代,成长在了错误的社会。被战争改造的面目全非,这远非他们能选择、掌控的,也不是他们的错。谁又该为这一切负责呢?
弗雷德在剧中的变化就是这一切最鲜明的缩写,一开始对战争嗤之以鼻,质疑哥哥杀俘虏的正确性,为了救一个互不相识的小女孩而顶撞党卫军军官。到后来变的杀人不眨眼,在党卫军军官还没数到3时便开枪射杀了一个无辜的儿童。
这让人们不禁去想,是什么使一个单纯、软弱、天真、善良的孩子变成嗜血的刽子手。
就如弗雷德在剧中自己所说“战争会把人最坏的一面带出来”。这是导演通过弗雷德之口传达的自己的观念,也是当下德国人对战争的最直观反思。
我们的父辈观后感篇4
五个人,
五个人生,
五个被改变的人生。
离别之前,五个人欢聚一堂,抱着对未来的期望,虽然都知道战争残酷,但还是欢声笑语,现在,战争的残酷对他们来说仅仅是说教。
重聚之时,三个人满经沧桑,怀着对战争的恐惧,因为知道了战争残酷,但还是举杯一饮,现在,战争的残酷对他们来说已是噩梦。
战争只会把人的最坏一面暴露出来。Friedhelm面对战争的时候表现的最理智。他有自己的理想,如果没有这场战争他或许会是一位学者。可是他来到了战场,来到了不属于他的战场。来时,他不敢开枪,走时,他弹无虚发。开始,他有信仰,他尊重生命,他知道优待战俘,他知道孩子生命的可贵。黑暗中的战壕里,那一闪一闪的烟头,就像是一个孤独的个体在对抗这整个战争。那轰鸣而来的炮弹教会了他,个体面对大势的时候的无力与无奈。战场上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兵戎相见,你死我活,你不杀他你就要死的现实,逼迫着他开了枪,开了第一枪,也就有了第二枪,第三枪······直到麻木,直到自己都知道自己的最坏一面是什么,直到为了生存成为冰冷的士兵。好士兵总是懦弱,偶尔坚强。他知道他成为了一个好士兵,一个他自己都厌恶的好士兵。死亡,是他自己的选择,也是他对命运自己的掌控,尽管这种掌控是如此的被动。以自己的死亡,让下一代认识战争的残酷,以自己的死亡,来挣脱这个社会大势。或许死亡才是对自己最大的救赎。
战争会彻底摧毁一个人。Wilhelm带着英雄梦,带着荣誉感,步入了战场。杀战俘的时候,他迟疑了一下还是开枪了,他知道这是命令。迟疑是因为心中坚信的东西动摇了!随着闪电战的破产,他的信心在一点一点消失,他越来越不懂得战争的意义。直到信心被彻底的打破,他懂得了他弟弟的那句话,“战争会把我们最坏的一面呈现出来,但这改变不了我们明天要继续战斗的事实,直到全部倒下直到战争结束才会停,我们就是屠宰场的牲畜,任人宰割,今天是英雄,明天就成了猪,,这样没有意义,根本就没有意义,没有国家,没有元首,只有这些人,我希望你能带领我们。”可是,他做不到了,他的信仰,他的信心,他的希望都已经没有了,他的弟弟能在看透了一切,没有信仰下还能继续求生存,他不行了,他败了,他逃了,他想要放弃一切,他只想要回归山林生活了。战争摧毁了他的信仰,摧毁了他的爱情,摧毁了他的生活。给他留下的只是无尽的伤。他带着这些心里的负担存在着。
战争之下,无幸存者。不是受害者,就是实施者。Charlotte立志为国家服务,成了一名女护士,也将前往战场救助伤员。她是实施者,注定要为自己的行为背负心灵负担,就算后来做了再多好事也弥补不了当初的错误留下的心灵负担。她是受害者,她的爱情,她的人生都被战争摧残。Greta美丽活泼,歌声动人,她希望有朝一日成为一名女歌星。为了这个目标,她出卖了自己的身体,希望以此来出名,同样她也以此,自以为救了自己的小男友。她应该是这五个人中最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人。她的命运从来都是掌控在盖世太保手里了,最后的悲剧也是无法避免的吧。Viktor一个犹太人,从战争开始就努力的想要掌控自己的命运,一直在寻求生存,战争夺去了他的父母,夺去了他的爱人,在战争中,自己也是经常命悬一线,如同大海中的孤舟。
战争带来的是什么?五个人,死了两个,剩下的三个,内心伤痕累累。五个人谁也没有真正的掌握自己的命运,都是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向前,向前,被淹没。
我们的父辈观后感篇5
看过不少二战的影片,从电影到美剧到各个国家的各种剧。其实很多东西都已经说白了,战争体现出跟生命的对立统一的东西。现在再在战争片能获得突破的影片拍的其实已经不是战争的场面了,就跟一些发达国家已经不用楼房的高度去忖度文明的发达了。其实说白了就是用小细节去引人思考,比如说那个坏蛋纳粹啊,霸占人了别人还预谋害人,最后还活的好好的。其实很多很多剧中的小情节。
让我觉得颇有意味的是,那个苏联女护士。夏第一次问她你在看什么?她说,我在看猎人的解释(我猜应该是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错了不要喷),她说沙皇迫害农奴,人民是没有价值的存在。仿佛是在诉说自己和正在解放自己的同胞的悲惨过往。第二次夏问她,战地医院要转移了苏联人打过来了你怎么打算的,跟我们一起走么?苏联女护士只是把手比成枪指着头说,俄国人会把我当叛徒枪毙。
最后苏联护士没跑,也正是被叛国罪枪毙的,“审判很短,她犯了叛国罪,被枪毙了”苏联女战神如是说。这其实是个很奇妙的东西。苏联人会因为救德国人被苏联人杀死,这个苏联女娃娃没有跑。相反的的,夏后来救苏联人却并没有被德国人杀死而且苏联人也放了她。回国也许跟那个老头在一起,或是跟小男军官再续前缘这都不重要了。之间种种国际啊,人情的关系我们都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