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出台的节目《故事里的中国》,这档节目是致敬新中国功勋们的节目,也是最有创意的爱国宣传片。那央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央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央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一
《故事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文化类节目,该节目通过系统梳理与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主义题材文艺作品,从中选取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人物和故事,融合影视、戏剧、综艺等艺术手法,以此串联新中国的“影像艺术博物馆”,挖掘经典背后荡气回肠的真实印记和时代精神。节目播出以来,反响强烈,好评如潮,仿佛将我们带入那个战火纷飞和激情燃烧的岁月。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4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对于党员干部来说,红色经典是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大家不妨以世界读书日之名,细细品读《故事里的中国》中那些感人至深、历久醇香的“红色故事”,从中汲取奋进新力量,抖擞精神再出发。
故事里的“青春”,朝气蓬勃、一心向阳,充溢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觉醒之力。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1958年,小说《青春之歌》出版,在广大读者、特别是进步青年中引发巨大反响,改编成同名电影后甚至一时轰动。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林道静历经磨难,从一名知识女性成长为党的革命战士的坎坷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曾鲜明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对于广大年轻干部来说,正是人生的大好年华,当把握成长成才“黄金期”,当保持清醒政治头脑,拒做“躺平族”,争当“弄潮儿”,唱一曲不负韶华的“青春之歌”,让青春在奋斗中砥砺升华,让人生在逐梦中成就精彩,实现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华丽蝶变,真正成为能干大事、可堪大任的栋梁之才。
故事里的“英雄”,信念如铁、视死如归,诠释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超然之力。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1961年12月,一部讲述革命年代重庆中共地下党员艰苦卓绝斗争的长篇小说《红岩》出版。该书一经问世就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轰动,成了当时中国发行量最大的革命历史小说。从首版发布至今,《红岩》已经印刷了170多次,感动并影响了一代代国人。“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在领奖现场动情地说:“小说《红岩》和歌剧《江姐》是我心中的经典,我最爱唱的是《红梅赞》。”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党员干部当学习“江姐精神”,补足精神之钙,敢啃“硬骨头”、敢翻“火焰山”、敢闯“渣滓洞”,赓续红色血脉、争做时代英雄。
故事里的“脊梁”,大智若愚、前赴后继,演绎着“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的赤诚之力。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作为党的革命先驱,彭湃就义时年仅33岁。其子彭士禄一度沦为狱中孤儿。20世纪50年代,彭士禄响应党中央号召,隐姓埋名投身核潜艇研制事业,带领科研工作者们埋头苦干,兑现了“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诺言。父子二人,一个为中国革命事业付出生命,一个为新中国强国事业奉献一生,令人肃然起敬。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就是要学习这种爱党爱国、只求奉献、不图回报的精神,争当民族脊梁,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走好新的“长征路”,积极投身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等伟大社会实践,团结带领亿万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央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二
《故事里的中国》第三季第三期在央视热播,节目以舞台剧形式跨时空演绎了彭士禄从狱中孤儿,成长为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的真实经历,带领观众了解彭湃、彭士禄父子如何用生命诠释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节目中一家两代6张革命烈士证书更是让人瞬间“破防”,“满门英烈,英魂卫国”在央视新闻抖音热评置顶,共产党员网《党史故事》专栏更是连续三天推送澎湃、彭士禄父子故事。党员干部要用心感悟澎湃、彭士禄“英雄父与子”的事迹,从中探寻两代人的“变”与“不变”,用以更好地促进成长、砥砺奋进。
从“富家子弟”到“小乞丐”,身份变,信仰不变。
“满门忠烈”是海陆丰当地人评价彭家的“热词”“高频词”,彭湃出生在广东省海丰县的一户大地主家中,彭家的田产面积之大,被形容为“鸦飞不过”,深受新思想感染的他毅然放弃安逸生活,带领家人蔡素屏、许玉庆、彭汉垣、彭述、彭陆前赴后继投身革命,最终全部壮烈牺牲。失去父母庇护的彭士禄,成了流浪的“小乞丐”,穿着百家衣、吃着百家饭,尝尽人间苍凉,终成国之脊梁。澎湃父子“愿将此身长报国”的坚贞信仰深深感染着每一个人,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抬头仰望精神高峰,从他们的感人事迹中品尝信念的“甘甜”,汲取“埋头拉车”的充沛动力,努力成为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的好干部。
从“上海站”到“北京站”,地点变,报国志不变。
节目中跨越时空的对话环节令我印象深刻,彭湃秉志改革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之路,历时四年回到上海。彭士禄在苏联学成归国,于北京站牌下深情地说“如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若非胸怀满腔报国热血,怎会有“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的铿锵回答,怎会有“深潜”三十年的赫赫人生。男儿立志带吴钩,党员干部要以前辈为榜样,滋养我辈之精神,将个人理想和为国家发展富强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力以赴、倾情投入,用脚踏实地、默默耕耘构筑富强之中国。
从“烧田契”到“没辜负”,时间变,初心不变。
1922年,澎湃为建立农会,将自家巨额田契付诸一炬,以“还地于民”的革命行为和甘做“无产者”的革命决心感召海陆丰农民,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农民运动。2021年,在《我志愿》系列短视频中,首次公开彭士禄院士手稿,他深情写下:“我终于没辜负那些冒死保护我而从不索求的百姓,没辜负培养教育我的党,没辜负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对我的期望,没辜负父亲的英名。”从“烧田契”到“没辜负”,镌刻在时间标尺上的是两代共产党人热爱百姓和忧患人间的精魂,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就是要矢志做民族精魂的传承者,背起“但愿苍生俱饱暖”的行囊,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姿态担当、奉献、燃烧,散发出初心为民的“热量”,温暖人民群众的心。
央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三
4月17日晚上,央视综合频道“故事里的中国”讲述了科学家南仁东为科学献身的感人故事。听到这位获得“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的奋斗者生前的视频中因生病而略带沙哑的声音,看到节目中情景再现的一幅幅画面和一句句解说字幕,听到关于他敬业奉献的事迹,感受到他对于祖国科学事业的满腔热忱,电视机内外的观众无不为之动容、无不心怀崇敬、无不潸然泪下。
这颗“星”值得追——因为他不忘使命、为国拼搏的顽强精神。
天文学家南仁东不忘使命、为国拼搏的顽强精神值得我们敬仰,让观众流泪。他是有荣誉的“明星”——2018年10月15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国家天文台于1998年9月25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79694”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他是有贡献的典型——他用23年时间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他是爱祖国的榜样——他的一生与新中国的艰难曲折同呼吸、共命运,毕生致力于中国射电望远镜的研究和突破;他是能奋斗的先锋——他为FAST工程的选址和建设奉献了全部的智慧精力、挥洒了全部的汗水青春;他是时代楷模——中共中央宣传部2017年11月17日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南仁东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他是大家学习的标兵——近期《党史学习教育部分学习资料》也将南仁东的事迹作为全党的学习内容……足见他的事迹和足迹是感人的,他的意志和毅力是顽强的,他的贡献和精神是不朽的,他的奋斗和情操是高尚的。
这颗“星”值得追——因为他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
南仁东不怕困难、迎难而上、艰苦奋斗,在“故事里的中国”节目里面由演员再次直观再现,让观众流泪。这颗“闪亮天空的星”,他的精神光芒、灵魂光芒、奋斗光芒汇成了耀眼的光芒。南仁东和他的科研团队之所以能铸就“中国天眼”这个举世瞩目、引以为荣的“国之重器”,来源于他们在困境中树立信心、自力更生、精忠报国,来源于他们在任务面前的责任担当、夙兴夜寐、不负重托,来源于他们的反复攻坚、咬定青山、忘我工作,来源于他们在攻克索疲劳、动光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的百折不挠和坚韧不拔,来源于他们在负责FAST的选址、预研究、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任何环节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和夜以继日,来源于他们埋进深山、踏平坎坷、志在高远。为了给“天眼”选址,南仁东用了12年,带着团队对1000多个洼地进行比选……不逃避责任、不贪图安逸、不回避困难,不畏葸不前、不推辞奋斗、不推诿拖延,不敷衍塞责、不无病装病、不浅尝辄止,不怨天尤人、不故步自封、不骄傲自大,不居功自傲、不粗枝大叶、不挑三拣四,这就是我们向南仁东致敬、向南仁东学习的基本要求。
这颗“星”值得追——因为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献身精神。
南仁东把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中国天文事业,他病重后的牵挂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祖国的科学事业,这也是让观众倏然流泪的原因。我们从电视新闻上、网络媒体上以及报告文学中回顾、了解、追溯南仁东爱国拼搏、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兢兢业业的一生,他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让人敬仰,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一生,也深刻再现了新时代优秀知识分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杰出风范。他不遗余力、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严谨求实的风格、品格和作风为我们树立起了治学和研究榜样,他不计功利、共克时艰、带病工作、惜时奋进的精神境界,他“朴素宽厚,淡泊名利,待人诚恳,胸怀全局,鞠躬尽瘁”,他曾经踏遍贵州山山水水为FAST工程选址和和建设的脚步在山间发出铿锵的回响,他和支持工程的人民情谊地久天长……所有这些风格、精神、品质、回响和情谊,必将引领着、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的攀登路上弘扬拼搏传统、激发家国情怀、勇于责任担当,无私无畏、接续奋斗、再创佳绩、再创辉煌。
追南仁东这颗“星”,学习他不忘使命、为国拼搏的顽强精神,学习他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学习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献身精神,我们才不辜负“敬仰”二字,不辜负组织对我们的信任和培养,不辜负人民对我们的托付和希望,不辜负“中国天眼”的贡献,不辜负茫茫夜空“南仁东星”那缕熠熠星光、闪闪星光和亮亮星光。
央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四
“93岁院士的浪漫”刷屏了!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到“北斗导航”,孙家栋作为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近日,在总台《故事里的中国》节目中,孙家栋院士的外孙女王丹妮讲述了他的许多浪漫温馨故事。在他的故事里,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航天的峥嵘岁月,更能感悟到共和国元勋的动人情怀,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从他的“浪漫”中汲取精神力量。
“指挥天上卫星的人,此刻却只听她指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由于孙家栋的工作性质特殊,陪伴爱人的时间很少,“当年姥姥独自在医院生孩子,第二天姥爷赶回来,又赶紧回去工作,姥姥出院时,是护士长帮忙用医院借的板车将她送回家”。王丹妮说,姥姥总是不忍心埋怨姥爷,“他都已经这么累了,你怎么埋怨他”。而如今孙家栋虽然自己走路都有点困难,却总会坚持走下轮椅,推着老伴逛20分钟。“姥姥会指挥姥爷往这边走、往那边走,姥爷就会乖乖地推着她左转右转。”她的外孙女王丹妮说。正是有了家人的陪伴与支持,孙家栋才能为中国航天事业鞠躬尽瘁60多年。对每一名共产党人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根本宗旨,党员干部在面对人民群众时,也不妨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家人去对待,多与他们在一起,融入他们的生活,与人民群众建立起真正的深情厚谊,建立起深刻的信任感,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说话,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用“始终在一起”的陪伴,做出最长情的告白。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苦干是最浪漫的行动。
孙家栋将自己的青春年华,投身于祖国的航天事业,中国第一颗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第一颗探月卫星……很多“中国第一”的背后都有孙家栋忙碌的身影。“国家需要,我就去做”是孙家栋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当时那个条件下,想要完成人造卫星这样一项重大工程,难度可想而知。孙家栋在发射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时出现了意外,火箭飞了21秒之后爆炸了。震惊过后,孙家栋带着大伙儿在天寒地冻中把大片的沙漠翻了一尺多深,拿筛子把炸碎的火箭卫星残骸筛出来,最终找到了失败的原因。经过彻底检查、不断试验,一年后,一颗新的卫星终于腾空而起。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年轻干部要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作为年轻党员干部,只有经受吃劲岗位、重要岗位的磨炼,在急难险重的经历中经受摔打,才能在身处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蹲得实、沉得下、干得好。所以广大年轻干部要把攻坚当“磨刀”的意识,把克难当“练兵”的豪情,在危急时刻站得出来,紧要关头豁得出去,以久久为功的韧性和抓铁有痕的力度向人民表达出属于我们的“浪漫”。
“终于飞了”——坚持是最长久的答案。
2004年,中国正式启动月球探测工程,孙家栋担任首任总设计师。回忆起10多年前,嫦娥一号成功进入月球轨道,开始绕月飞行的时刻,孙家栋和他的团队振奋地只会说出:“终于飞了”这四个字。简单的四个字包含了无数的困难与坚持,研发过程是枯燥而充满挑战的,不仅要面对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还面临许多我国在硬件设施上的短板,而孙家栋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自主创新,所以在“嫦娥一号”顺利完成环绕月球的那一刻,在一旁角落里的孙家栋看着欢呼的人们,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汹涌,眼泪夺眶而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也告诫年轻干部要直面挑战,坚持不懈完成好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殷切希望。年轻干部从“象牙塔”步入
“大熔炉”,难免缺乏经验,会面临许多困难与挑战,但这不能成为我们放弃的理由。我们要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不畏惧、不屈服、不退缩,坚持“始于足下”原则,一步一个脚印,直击问题要害,抓住问题本质,找寻问题解决方法,坚守岗位,服务群众,用青年人的使命与担当给予人们最正确的答案。
央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五
辛育龄爷爷,曾经有幸看过关于您的文章,可能是因为那时候太小,对您的印象并不深刻,只记得您是一名医生。
直到前天看了央视播出的《故事里的中国》,您的事迹就不断浮现在我的脑海。感动之余更有钦佩,让我忍不住提笔给您写下这封信。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您曾与白求恩并肩战斗、救治伤员,共同度过了100多天紧张的岁月。目睹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献精神,您深受触动,立志“做一名白求恩式的医生”。
此后,您以白衣作战袍,投身于人民的健康事业,用行动践行医者精神。
1956年,从苏联获得医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一个能够改变人生际遇的机会向您招手:留在部队可以当军官,专门接诊军队病员。
可那时候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医疗卫生事业艰难起步,胸外科几乎一片空白。您毅然选择到位于北京通州的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工作,组建了胸外科。
在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工作的26年中,您很少回家,成了一名“住院医”。日夜思索着一切减少患者痛苦的方法,向各种“未知”发起挑战。
经过您的不懈努力,我国胸外科领域多次取得“从0到1”的突破,还首次将针刺麻醉应用在胸外科。
“只要我一息尚存,就要多救治一个病人!”一生完成15000多例手术,直到89岁仍然坚持出诊。从拄拐杖,再到推手推车出行,尽管身体每况愈下,但都没阻止您那颗为人民服务的心。
我相信所有听过您故事的人,都会和我有着同样的钦佩和感动。择一事,忠一生,在革命中淬炼成长,从小战士到大专家,您的一生与党的事业同频共振,这种责任与担当、敬业与奉献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如今,您已经101岁了,虽然已卧榻在床,无法工作,但您的精神薪火相传。
在您身上我感受到了共产党员的信念坚定、品德高尚,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情怀和风范。
作为在乡村振兴工作一线的青年干部,我们要将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融入血液”,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时刻豁得出来”。
此时此刻,我想告诉您:您的精神将一直指引我,让我在百折中锤炼政治、磨炼意志、锻炼本领,以奋斗之我书写人生新篇章!努力在乡村振兴一线干出一番新成绩!
央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六
4月10日,原创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第三季第八期播出,带领我们走进“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院士的故事。从导弹到卫星,从“北斗”到“嫦娥”……哪里需要,他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他的一生折射出的就是中国航天发展的历史。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干部当向家栋爷爷学习,学习他对家人、对人民、对祖国的独有“浪漫”,做一个浪漫的人。
“军功章有你的一半”,学习他对家人的独有“浪漫”。
2019年家庭合影时,家栋爷爷特地把“共和国勋章”挂到老伴的胸前,“指挥天上卫星的人,此刻却只听老伴指挥”,这是他对家人的独有“浪漫”。在孙女王丹妮的印象中:姥爷孙家栋和蔼可亲,和姥姥在一起脸上洋溢的总是幸福的笑容。结婚几十年,家栋爷爷一直醉心中国航天事业,而他的妻子则在“后方”默默照顾好家庭,“他都已经这么累了,你怎么埋怨他?”两人爱情里别样的浪漫,朴素而又坚韧。家人最大的爱是理解与支持,广大年轻干部当向孙家栋爷爷学习,当我们取得成功时,不要忘记默默无闻在我们背后支持给予我们力量的他们,留给家人这世间独有的“浪漫”。
“以国为重,以民为先”,学习他对人民的独有“浪漫”。
在任何困难面前,家栋爷爷唯一不变的,便是坚守了一颗为国为民的初心,这是他对人民的独有“浪漫”。《故事里的中国》真情讲述了93岁家栋爷爷的航天人生,也是家栋爷爷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见证和参与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一生,虽已93岁高龄,他仍心系祖国航天未来,心系人民群众。一枝一叶总关情,广大年轻干部当以家栋爷爷为榜样,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真正做好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和暖心人;脚下要沾泥土,身上要有“土味”,随时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坚持把群众的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带给人民群众独有的“浪漫”。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学习他对祖国的独有“浪漫”。
家栋爷爷将自己的大好青春年华,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一句简单的“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这是他对祖国的独有“浪漫”。他重视人才培养,言传身教为年轻一代树立典范,为祖国培养了大批年轻航天科技工作者,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螺丝钉精神。一抹中国红,一片中国心。广大年轻干部当向榜样学精神,做爱国奋斗的践行者,把爱国奋斗精神融入到日常工作中、融入到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奋斗中;当用实际行动诠释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立足本职,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办实事求实效出实绩,献给祖国属于青年一代的独有“浪漫”。
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家栋爷爷的独有“浪漫”,一次,也是一生!
央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七
在电视机前观看央视《故事里的中国》节目,《战“疫”中的青春》一个个故事、一帧帧画面、一幕幕场景、一句句话语让我泪流满面。__年年初,在新冠病毒肆虐期间,多少抗疫的专家、一线的“战士”、逆行的英雄、九零后青年们共同谱写了一曲曲责任和担当、奉献和坚强、勇敢和大爱的青春之歌。
我为什么流泪?为什么多次流泪?我为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周密部署而感动,为医学专家的倾心付出而感动,为勇敢参加战疫的广大九零后青年而感动,为危难时刻凝聚的伟大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奋斗精神、拼搏精神、团结精神、奉献精神而感动。
为壮士辈出的青春故事流泪。
在“出征”前,多少九零后雪片般飞来的请战申请让人感动;在“出征”途中,驰援湖北医疗队那名恐高症女孩在飞机上说“我不怕高”,见证了九零后的勇敢和坚强、淬炼和涅槃、决心和责任。为了防疫,为了患者和医护人员自己的安全和健康,为了医疗工作的需要,穿防护服是非常难受的,但是他们坚持了下来,他们脸上、眼眶周围因戴口罩、戴眼镜、穿防护服而留下的印痕,是最美的容颜、最美的图画、最美的记忆、最美的青春。那一对同时参加驰援湖北医疗队的医生夫妻穿着防护服隔着玻璃的“飞吻”,让我们看到了战疫中的青春在心酸和劳动中是有情的、多彩的、高尚的,在紧张和无奈中有一种别样的风格、别样的浪漫和别样的感动。为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赵勇和陈晴简约、简朴、简单却别开生面、不失乐观的“战地婚礼”,小巧的蛋糕、洁白的口罩、暖心的祝福,成为特殊时期武汉的医院里最动人、最难忘、最值得纪念和珍藏的风景。
为必定有我的青春作风流泪。
作为指挥者、研究者、参与者、“逆行者”之一,张伯伦在武汉方舱医院带病工作,抽空做了手术后坚持到一线指挥,与武汉、与人民、与患者、与同事肝胆相照。他说:“胆没了,但是胆量还在!”这就是张伯伦、钟南山等抗疫英雄不老的青春,这就是英雄的胆气和声音,这就是英雄的豪迈和坚持,这就是英雄的坚定和付出,这就是英雄的品质和光芒!当“排雷英雄”杜富国的妹妹出现在镜头前的时候,“巾帼英雄”杜富佳的故事让我们再次感动,她以她的父亲和哥哥为榜样,毅然请缨出战,她说为“民富国强”而努力是他们的优良家风传承,所以她四兄妹取名“国家(佳)民强”。汶川女孩佘沙主动请缨到武汉,她说12年前全国人民驰援汶川,她不能“撂摊子”“掉链子”和“哭鼻子”,更无暇“照镜子”梳妆打扮自己,也没机会儿女情长,所以也来武汉了。抗疫精神的延续,爱和情怀的传承,危急关头的使命,义无反顾的脚步,不修边幅的素颜,这是最靓丽的青春、最璀璨的青春、最动人的青春。
为拼搏奋斗的青春精神流泪。
这些情景再现,电视机内外,主持人、观众、演员和我一样流泪。北大援鄂医疗队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鼓励和肯定,广大青年医护人员、青年学生、青年志愿者、青年警察等用行动证明了青年是好样的、青春是成长的、格局是无私的、情操是高尚的。连续几个月几十天的奋斗和坚持,大家帮武汉、帮助湖北甚至全国顺利过关了,相互的鼓励和扶持、胜利的欢呼和喜悦、发展的恢复和繁荣、灿烂的樱花和笑容、百姓的安居和安全以及连续播出的全国各地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宣誓图片,这就是最美青春、最美精神、最美诗篇汇成的不倒的精神长城!正如镜头上出现的武汉考上北京大学基础医学专业的刘彦君等4名学生说的:“医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责任!”说得多么铿锵有力和自豪。为了健康,献身医学,坚定信仰,服务人民,顾全大局,主动请缨,服从调遣,这就是主动、坚韧、勇毅、奉献、认真、大爱、团结的新时代青春精神。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众志成城抗疫情,团结之歌醉天涯。在千古黄鹤楼上,大诗人们的千古诗句点缀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千古长江大桥等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气派的美丽景色中,战疫的青春无疑为英雄的城市再添永恒的一景,为英雄的歌声谱写动人的音符,为英雄的人民送来健康的福音,为英雄的历史记上壮美的一页。
这一夜,我为战疫中的祖国、责任、勇敢、搏击而感动,为青春的故事、出征的战鼓、奉献的精神、团结的力量、坚固的长城、楼上的古诗、永存的美景而流下热泪。
特此作记,吹响号角,励我前行,不忘初心,担当使命,永葆激情,精益求精,为人师表,爱生如子,献身教育,公而忘私,快马加鞭,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永葆青春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