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的第一次登顶,攀登者方五洲为了救摄像师曲松林,丢掉了摄影设备,也失去了向国际社会宣示中国人登上珠峰的证据。然后攀登者一行三人,随着登山队的解散,也走向了不同的命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攀登者观后感通用,欢迎大家来阅读。
攀登者观后感通用1
《攀登者》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述说1960年5月25日凌晨4点20分三名中国登山队队员虽历经艰难从北坡登上珠峰但因缺少相机拍摄画面素材导致无法被全世界承认,之后登山队也遭解散,三人命运各不相同。
1975年,政府重组中国登山队,这次带着测量珠峰精确高度和拍摄影像资料留证的任务再次登山。要说登珠峰究竟有多难,大家可以先去补习下《绝命海拔》这部电影,还原了96年珠峰山难。冰裂缝、雪崩、八级以上大风、低温、缺氧、无台阶,光听到这些就无不为成功的勇士们感到钦佩。5月27日下午2点30分在经历了前两次失败后,第三次攀登9名队员成功登顶。吴京、章子怡、张译、井柏然还有电影里中青代优秀的演员们演的都特别出彩,看得出很好的把自己融入到了那个时代背景里,动作戏文戏都很OK。虽然戏份不多,但特别想提一下胡歌饰演的杨光。在第一次攀登时,因目睹队友遭大风失去睡袋而将自己睡袋割断了一部分给了他,导致自己的腿被严重冻,最后失去了一条腿,也遗憾的退出了第二次登山。但在片尾成龙饰演的老年杨光靠着一条假肢+努力+毅力+坚持不懈终站上了珠峰顶端,完成了40多年前的遗憾。特意去查了资料,原型人物夏伯渝其实是失去了双腿,他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靠假肢登顶珠峰的人。这就是攀登的意义呀,攀登的不仅是珠峰,也是人心中的高峰,生命不息,攀登不止。
第一次参加@新浪观影团活动就被安排上了提前观影+主创见面,特别喜欢吴京映后交流时所说到的:老前辈们的英雄事迹是应该被记住的,没有他们的临危受命,就没有今天的中国高度和主权完整。《攀登者》这样具有中国精神的爆款你值得拥有,顺便助力下吴京打破自己主演电影的票房吧。
攀登者观后感通用2
《攀登者》1960年,发展国家体委两个决定从珠峰北坡去挑战珠穆朗玛峰。
七位登顶队员逐渐连续突击主峰。在珠峰艰险的“第六台阶”处,刘连满为托举跑位而耗空点劲,长期停留在8700米处,剩三名队员在25日凌晨登配珠峰。这是现代人类首次出现在在夜里登配珠峰,的现代人类首次出现从北坡成功了登顶。
贡布不过当时拿起了两面国旗飘扬,让国旗在风里飘展。一段曾被到国外徒步者视做“鸿沟”的山岩路段,自己是靠搭人梯多种方式的。惋惜而,加之严重缺乏登顶的视频影像资料信息,中国国际上仍旧对我国成功了登配珠峰存有怀疑过之声。所以多年后再次组织登峰。
看完《攀登者》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初心。队员们跋山涉水,面对的是环境险恶、地势险要,面临的是生命安危,但是队员们没有畏惧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勇闯生命禁区,最终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世界之巅。
看完《攀登者》让我明白了什么叫信念。那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领土主权捍卫之争,“登上去,让世界看到中国人”1975年,他们背负着前辈的重担,他们肩负着祖国的使命,他们向珠穆朗玛峰发起挑战,这不仅仅是对体力的考验,更是人内心意志的征程。低温,风雪,缺氧,这些艰难险阻挡不住中国人,因为他们有着那一颗想要登上去的心。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心之所在,有梦想就有征程。
《攀登者》作为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片之一,为了展现真实的景致和环境,真实还原英雄们在登山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克服的难关,这部电影所有的场景都是在珠穆朗玛峰上实地取景,摄影棚也在山上搭建,演员们也都是在茫茫大雪和高原上拍戏。
攀登者观后感通用3
国庆期间,我看了电影《攀登者》。
这部电影是以我国登山运动员,于1960年和1975年两次攀登珠峰的故事改编。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我们中国和尼泊尔争珠峰主权,双方存在了不少争议,在一系列谈判中为了占据主动,我们中国人就向珠峰发起挑战,最终我们中国登山运动员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从此,珠峰上飘起了五星红旗。对此,有一些国家还不予承认,说没有影像资料。15年后,我国登山队员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杨光等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经过千难万险,经历生死考验,在悬崖峭壁上搭建了30米的云梯,最终又一次登上了珠峰,首次精确测量出珠峰的海拔高度----8848。43米。
电影再现了自然环境的险象丛生,使人害怕;再现了历史故事的真实画面,让人紧张;再现了我国登山运动员的英雄形象,更是给人以振奋与激励。以方五洲为代表的我国登山运动员那坚毅的神情、坚定的目光,传递出了一往无前的信念和决心;那手脚并用、脚蹬肩顶的负重攀爬,刻画出了勇往直前的坚定和勇气。他们在装备和物质十分匮乏、环境险恶的艰苦条件下,就是凭着勇气、毅力和决心,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壮举。他们展现的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国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为国登顶,寸土不让的爱国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头顶信仰,心怀梦想的自信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面对生死,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团结向上,共赴职责的担当精神。
影片还告诉我们:不管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家,一个人,自己的山自己攀上去,自己的事自己做起来。“攀”字,告诉我们要攻坚克难,战胜艰难险阻;告诉我们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做强了,我们才能立世于不败。
致敬,攀登者!为了富民强国的攀登者!
攀登者观后感通用4
很多角色的命运是出乎我的意料的,但置于真正的现实条件之下,又在情理之中,残忍却又真实。
观影途中一度让我湿了眼眶。这部电影置于在爱国情怀和中国精神之下,也让我思考了很多。吴京在影片中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珠穆朗玛峰对我来说是天堂,对其他人来说是地狱。
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登山者,肩负的是祖国赋予的使命,但当面对的是命途多舛,却依旧选择不顾一切的向前,甚至可以为了登顶甘愿放弃生命的时候,使命,已然和自己的梦想融为一体。当吴京饰演的角色因为登顶不被承认而遭人质疑嘲弄砸窗户的那一刻,我有联想到很多。我想到了所有为了国家贡献了很多的那些人,他们可以是运动员,可以是科学家,但当你奉献一辈子,付出了多少只有自己知道,别人在乎的只有一个结果。只要结果不是大众期望的,迎来的便是旁人隐藏自己身份后对他们肆无忌惮的讥讽。
我不知道这部影片在制作的时候是否有这个映射,但我真真实实地想到了社会中所存在的这个现实问题。我触动非常大的是井柏然的角色主动请缨当队长带领登山队登顶的场景。我们不能永远在庇护之下。
那一刻,我好像看到了作为我们年轻人的力量与责任。多像啊,不管是登山还是现在我们所处的一切,我们老在前人树下乘凉,理所当然地接受着前人的给予,庇护下的我们理应承担起很多责任,也应该去学着自己开辟道路,而不是总是踩着前人的脚印。
从这部影片中,我看到的除了对那个年代的登山队的中国精神的致敬和学习,还有对当今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一种反思。
攀登者观后感通用5
上周末,爸爸无意换台时看到了正在播放的《攀登者》,我们第二次观看了它,当然,我对这部电影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部影片讲述了1960年5月25日中国国家登山队经过了牺牲和各种困苦,最终只有3人成功登顶。因为弄丢相机,没有拍下珠峰360度环角,世界并不承认我们登上过珠峰。1973年国家再次组建登山队,这次队伍里从各部门抽调了人员,有摄影记者、测绘局、体育局等很多人。一共组成三个小队:突击队、后勤队、气象组。但是这次攀登珠峰也没那么顺利,一共攀登了三次。
第一次攀登时,一切都进行的很顺利时,气象组发现天气发生了改变,副总指挥求胜心切,没有听取气象组的建议,命令大家继续登顶,而气象组又联系不上突击队,突击队遇到十级大风,队伍中有一名队员受伤。第一次登顶被迫停止。
第二次攀登时,因突击队长受伤,在进行过激烈的争论后,同意新人——李国粱做突击队队长,开启第二次攀登。在攀登第二台阶时,气象组通知有大风,前突击队长建议他们休整,大风过后在攀登,而老队长还是犯了第一次攀登时的错误,命令大家继续前进,突击队拼劲了全力到达第二台阶岩壁。正在准备搭梯攀顶时,不知是体力不支还是突击队掉以轻心,第一位攀登的队员脚底一滑氧气瓶打到队长的头,把他打晕,安全绳拉着所有的人一路下滑,最终队长送上了摄影器材,割断了绳子,牺牲了。
当所有的人都失望了,以为今年没有了攀登的窗口期时,气象组却通过连续四天的观测发现还有一个窗口期。这次在激烈讨论要不要登山时,突击队队长说:“我相信科学。”因此,开始了第三次攀登。气象组的主任为了给突击队更准确的气象信息,一路跟着突击队往珠峰上走。在给出最终可以登顶的指示后,气象组的主任因为肺水肿也牺牲了。最终,突击队在1975年5月27日14时30分,中国登山队9名队员成功登顶,老队长挖到了他们之前埋在雪中手电筒里的五星红旗,测绘人员立起觇标,测出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为8848.13米。而在第二台阶架设的金属梯被人誉为——中国梯。
这就是整个完整的故事,我看完后心情很沉重,在落后的年代,为了登上珠峰,很多人付出了生命。但,我也学会了很多。我学会了,做事情要有不放弃的精神,那怕失败几次,也不要随便放弃;我学会了,要相信科学,在三次登珠峰的途中,气象组都给了很正确的建议,如果听了这些建议或许就不会有这么多牺牲。我也要好好学习知识,知识可以帮我建设祖国;我还学会了,不能急于求成,要耐下心来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