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也叫鬼节,是一个重要的祭祖节日,在这一天有着非常多的民俗活动。下面是关于中元节的民间传说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元节的民间传说(篇1)
中元节传说(一)
传说,阎罗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
等到七月的最後一天,关鬼门重开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
所以七月又称鬼月。
中元节传说(二)
还有另外一种流传比较广的说法来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
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后堕落在的恶鬼道,过着吃不饱的生活。
目犍莲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
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
佛陀说:
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
中元节传说(三)
中元节原本是道教节日。
传说,道教有个名叫陈子祷的人,他与龙王的女儿结婚后,分别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和“水官”三个孩子。
这“三官”主管人间的“赐福”、“赦罪”、“解厄”等三大任务。每年的七月十五“中元节”,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
这一天,“地官”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
所以,民间在“中元节”这天,其进行的所有祭祀活动,目的就是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希望“地官”赦罪他们的所有罪行。
中元节传说(四)
另一说是由古代“郊社”演变而来。
农民在夏收之后,趁农闲举行祭田、祭祖仪式,酬谢管理土地的神灵和开辟田园的祖先,也含有庆祝丰收的意义。
古时中元节只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是用素筵祭祀,并规定不能在别人家中过夜。
后来从素食发展为荤食,从祭田、祭祖发展到超渡“无主孤鬼”。
大概是古代七月多疫病,死人多,因而有的地方也把七月称为“鬼月”,需要祭奠,“七月半”也就演变成“送鬼节”。
中元节的民间传说(篇2)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说法:
按民间说法,传说七月十五日地府洞开,鬼魂四出,民间有“七月半,鬼乱窜”的民谣。有祀者,回故里接受子孙的祭拜;无祀者,有公众请佛道做法事“普度”,不使孤魂野鬼流浪为害。
按道教说法,农历七月十五为地官寿诞,地官大帝会为鬼魂赦罪祈恩,释放狱中众鬼囚,让囚徒饿鬼解脱享食饱满免于众苦,从七月初一起重返人间享受一个月的香火、施食,以激起其向道之心。经由祭典与道士作法的过程,信徒协助地官,超度亡魂饿鬼,使他们得以早日解脱,避免在人间作祟,因此道士都在这一天诵经、作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道教称天、地、水为“三元”;元者,即是一切事物之开始。道教认为天地水三元之气,为最初生成人类,长养万物之根本,又把三元配置于农历的`三个日子,称为“三元日”;上元日正月十五,中元日七月十五,下元日则为十月十五;故此“中元”的意思,即是七月十五日。“三元日”,相传为道教“三官大帝”的生日;上元日为“上元一品天官赐福大帝”之生日;中元及下元日分别为“中元二品地官赦罪大帝”及“下元三品水官解厄大帝”之生日。三官大帝的地位,仅次于玉皇上帝,统御万灵,故此三元日为道敦的重要节日,在此三日均举行斋醮法事。
1、道教传说
“中元节”之名起于北魏,“中元”是道教的说法。道教经典称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又将“三元”与“三官”相配,说天官神主赐福,生于正月十五。
道家以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地官赦罪之辰,届时地官检查、考校天上地下神仙、凡人、动物的表现,以便定罪免刑。东汉《老子章句》引《道经》:“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
又《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鬼囚徒,亦得解脱。”
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道教会举行“中元普渡”,作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顺带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2、佛教传说
另一方面中元同时也是佛教的“盂兰盆会节”,首创者据说是南朝梁武帝萧衍。4“盂兰盆”一词来自佛教的说法,被称为“屋兰玛纳”(梵文ULLAMBANA),是“解救倒悬”的意义,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为旨意,为了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替孤魂野鬼诵经布食。
在民间亦有很多形式别样的“荐新祭祖”的节庆活动,其意义与“中元节”的主旨是相同的,如“麻谷节”(河北)、“田了节”(广东)、“鲜果节”(布依族)、“抢猪节”(畲族)、“丰年祭”(高山族)、花衣节(广东)、施孤节(广西)……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道教、佛教,还是民间的这类节俗都是围绕着祭祀祖先、超度亡魂、庆丰收、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相同的目的展开的。自魏晋以来,佛道融合,将神佛混为一体,已是民间普遍信仰。又因为这些活动基本都定于七月十五这一日子,所以它们之间的界线逐渐模糊,而形成今日饶富慎终追远、博爱精神的“中元普渡”习俗。
那么为什么道教、佛教、民间都会把这样的祭祀的活动设定在七月十五左右进行呢?
《礼记·月令篇》上有记载:“是女也(七月),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这其中包涵了两层意思:首先,七月是收获的季节;其次,按中国择日规律,七月十五是下半年的第一个望日,同时往往也是立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日。因此,在民间人们不一定严格按照这个时间进行祭祖,但由于第一个原因的影响,他们往往会选择在七月十五左右进行祭祖活动;而天子则一定会选择在这天象征性的以新谷祭祀祖庙,表达对祖先的敬意。由于祖先崇拜在中国人的信仰中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荐新”的习俗得以存活数千年,甚至在它已从国家祭典中消失以后,民间都还保持着“荐新”的习俗,并且集中在农历七月十五举行。这就是现在“中元节”的最初起源。
中元节的民间传说(篇3)
中元节,即盂兰盆节通常是在农历的七月十四或者十五这一天,拿今年来说,公历的2022年8月12日即是中元节。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中元节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
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民间在中元节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动,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应当与地官的赦罪有关。
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据说释迦牟尼有个叫目连的弟子,其母虽然年轻漂亮,却无嘉言懿行,爱财小气,尤其仇视僧人,死后被打入恶鬼行列,目连按佛组指点,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准备百味五果,各种用具,装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众,其母才脱离恶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鉴于此,推而广之,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恩情。佛家盂兰盆会的意义与儒家的孝道合拍,这一天则成为民间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节。
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布田: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
水旱灯: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
施歌儿: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与中元: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所以,农历7月14/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世界各地的华人界时都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七月十四/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
中元节的民间传说(篇4)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道教最主要的为修行记说中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阎罗王於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
佛教盂兰盆节起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目莲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後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目莲遵佛旨意,于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其母,其母亲终得食物。这便是台湾普渡拜好兄弟的由来。
一、民间学说与故事
民间传说与学说
先民认为,七是阳数,一年阴阳轮回,阳气绝灭后,经过七天又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阴阳消长循环的道理,所以民间选择在七月十四(二七)祭祖与“七”是复生数是有关的。
还有就是古人在四时均要奉祭先祖,七月时,瓜果粮食开始成熟,于是奉上新收获的瓜果蔬菜和黍稷等农作物,谓之“秋尝”,又称“荐新”“尝新”,也就是秋天让祖先尝新之意,感恩祖先、天地的赐福。七月半在民间最古老的节日内涵就是秋常祭祖,祈求大秋丰收。
民间七月半祭祖,往往会烧黄纸,这在传说中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这应该是在纸张大量普及后才有的。
民间故事
传说在东汉年间,蔡伦改善造纸术后,从此名声大噪,惹得亲朋好友羡慕不已,他的哥哥蔡莫见此,于是向他学习造纸术。
谁知蔡莫急于求成,虽然学会了造纸,但他造出来的纸又黑又糙,根本就无法用于书写,不仅没有赚到钱,还倒赔了不少的材料钱,整日只能看着满屋子的废纸。她的妻子见此,一时之间无法接受,一气之下竟撒手人寰。
蔡莫于是将这些废纸拿到妻子的灵前焚烧,谁知没过多久,蔡莫的妻子竟活了过来,嘴中还念念有词,说因为蔡莫烧纸,那些来拿她的阴兵鬼差将焚后的纸当钱哄抢,于是就将她放了回来。
左邻右舍听到这里,纷纷向蔡莫买他制作出来的废纸,回家钱给逝去的亲人。如此一来二去,就流传了下来。
二、道教“三元学说”
“三元学说”
所谓三元学说就是“上元天官大帝赐福”“中元地官大帝赦罪”“下元水官大帝解厄”,中元节取自“中元地官赦罪”。传说在中元节这天,地狱大门大开,中元地官大帝对众鬼进行考校,允许有主的众鬼回家接受供奉,无主孤魂则在人间飘荡,道教僧侣会在这一天建坛、诵经,为亡魂超度。
传说故事
传说阎王的母亲因为在世间时作恶,死后在地狱承受业报,阎罗王见到母亲在地狱受难,于是徇私枉法,在七月十五这天,将地狱的大门打开,想要偷偷地放出其母。然而,在地狱门被打开后,众鬼蜂拥而出,落入人间,有主的回到后辈家中,无主的在人间游荡。
道门三元大帝之一的中元地官大帝见众生受苦,于是在七月十五这天对众鬼进行考校,允许有主的回家享受祭祀和供奉,让道教僧侣准备祭坛为无主孤魂诵经普渡。久而久之,每到七月十五这天,众鬼就会从地狱回到人间享受供奉,同时接受中元地官大帝的考校。
三、佛教盂兰盆节的传说——目连救母
在佛教的《大藏经》中记着一个如来十大弟子之一的目莲救母的故事。
目连从小就诚心向佛,后来出家当了和尚,因为他潜心修炼,逐渐习得了神通,随着修炼的高深,他愈加的想要知道母亲死后过得如何,于是他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在地狱饿鬼道中见到了心心念念的母亲。
目连见到了,母亲在地狱中承受着饿鬼倒悬的苦刑,以还在人间世的贪念业报,喂她事物也无法食用,因为她不改贪念,害怕其他饿鬼抢食,贪念一起,事物就被火焰烧毁。
目连虽有神通,却无法救其母脱离苦海,身为人子的他感到十分难受。
于是目连向佛祖请教救母的方法,佛祖告诉他,因为其母生前自私贪婪,不做善事,所以靠目连一人之力是无法救她的,需要目连在七月十五这天,用百味五果供养各地的僧侣及众神,然后集众人之力才能做到,这样不仅可以救他的母亲,还能够解救别人的父母。
目连按照佛祖的指示,举行道场法事,终于解救了其母的灵魂。终生有感于目连的孝心,于是每到七月十五这天,都会举行盛大的法事,诵经超度亡者,用器物盛装百味五果以供奉。这就成了后来的盂兰盆节。
中元节的民间传说(篇5)
东汉时期,蔡伦改善造纸术,从此名声大噪,并且还赚了很多钱,亲朋好友羡慕不已。他的哥哥蔡莫也不例外,于是带着自己的妻子慧娘一起向他学习造纸术。
然而蔡莫急于求成,虽然学会了造纸,但造出来质量很差,根本就无法用于书写,不仅没有赚到钱,还倒赔了不少的材料钱,整日只能看着满屋子的废纸。后来,他的妻子慧娘心生一计,帮他渡过了难关。
一天晚上,邻居们忽然听到蔡莫家传出了嚎啕大哭的声音,大家赶过来一问,才知道慧娘突然暴毙死了。次日清晨,蔡莫当着邻居的面在慧娘的棺材前哭得死去活来,一边哭诉,一边烧纸,烧着烧着,忽然听到棺材里有响声,他立马停止了哭诉,周围也静了下来。
过了一小会儿,棺材中传来了慧娘的声音:“开门, 快开门,我回来了。”众人吓了一跳,不过还是鼓起勇气打开了棺盖。棺盖一开,慧娘就跳了出来,并告诉邻居,她死后到了阴间,阎王让她推磨做苦力。因为蔡莫烧给她很多纸钱,所以小鬼们都争着帮她推磨。她又把钱交给阎王,阎王就给她放回来了。
蔡莫故意问:“我没有给你送钱啊?”慧娘就指着还在燃烧的火堆说:“那就是钱啊!阴间是以纸当钱的!”蔡莫一听,马上又去抱了两大捆的纸来烧,说是让阴间的爹娘少受点苦。邻居见状,于是个个都掏钱来买蔡莫造的纸。消息传开后,不到几天,蔡莫家的纸全都卖光了。
由于慧娘还阳的这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日,因此每逢这一天,人们都会给祖先焚香烧纸。这哥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中元节的民间传说(篇6)
“鬼节”,顾名思义,就是“鬼过的节日”。“鬼节”肯定是封建迷信,世界上那有什么“鬼”!
但是,先秦典籍中涉及到“鬼”的文字却不少。孔夫子有句名言:“敬鬼神而远之”,可见儒家是信奉鬼神的,但态度是“敬”而“远”之。后来,虽然东汉人王充主张“无鬼论”,但却无法动摇国人对鬼神的信仰。到了清代人蒲松龄的笔下,虽然有不少凶神恶煞般的厉鬼,但更多的还是“重情意、懂礼仪”的年轻漂亮的女鬼。所以,人们在读了《聊斋志异》后,不但不觉得“鬼”非常可怕,反而觉得十分可爱。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荒诞的结果呢?究其原因,“鬼”和“鬼节”之所以产生,主要是与我国的传统美德“孝心”相伴随并衍生出来的。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帮,从来就注重对祖先的祭奠追思。年纪大一点儿人都还记得,每年春节祭祖,楹联的横批往往是:“木本水源”或“慎宗追远”,目的是教育人们不要忘记祖先。出于这种理念,就产生了“鬼过的节日”即“鬼节”。我国有“四大鬼节”,这就是:清明节、三月三、七月十五(十四)及十月初一。“鬼节”也有中西之分。西方的“鬼节”中有墨西哥鬼节,泰国鬼节等等,但最著名的还是“万圣节”。
中国人的“鬼节”简单而实用。这一天,人们用“烧纸钱”的方式来祭奠死去的先人,借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亲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虽然祭祀方式简单,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那淳朴、实用的意义。即便是年代不同了,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但那“活在世上”的后人对于“永远离去”的亲人,其绵绵的哀思和深深的怀念,是永远铭刻在心的。
七月十五的“鬼节”,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不管是在网络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其目的都是一样,就是希望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这是人类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这是希望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亲友,不要愧对那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
“鬼节”的产生,虽然是从传统的美德“孝心”而衍生出来的,主要表达的是后人对祖先的祭奠追思之情。但是,“鬼节”的迷信色彩确实是很浓重的,是不应该大力提倡的。
中元节的民间传说(篇7)
七月十四,鬼门关开放的最后一天了。我们艮山村没有像别的村那样家家户户大门紧闭,乡亲迎来了本次中元节阴间看花和招魂的最后高潮。
在艮山村,每逢中元节,我们有一个特别的风俗,从七月十一开始,阴气正旺的时候,村里人就会聚在一起,灵媒为引,带着阳气较弱的村里人去阴间看花,还可以接回已逝的亲人。这不,今天是去阴间看花、接亲人的最后一天了。村里所有人都聚集在祠堂前坪,眼巴巴的望着坪里的一张八仙桌,都不愿错过今年最后的精彩。
八仙桌每边一人,坐着咱村阳气最弱的四个人:王奶奶、香婶、胖婶和安仔。其实大家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村里阳气最弱的人,但全村只有他们四个能到阴间去,大家自然而然的认为他们是全村阳气最弱的人。这时他们都伏案在八仙桌上,好像睡着了。只见村里德高望重的灵媒吴奶奶嘴里开始叨叨念着:“天灵灵,地灵灵,阎王好客请你行,阴间自有阴间道,赏花寻亲跟我行,莫要贪念胡乱走,鬼门一关无路寻……”吴奶奶边念边烧了三张钱纸,将纸灰撒在水杯里,然后给自己灌了一大口,每人身上喷了一小口,喷完又继续叨叨念着,只是声音越来越弱。大家都屏气观望,生怕错过了最精彩的时刻。
最先有动静的是香婶,只见她摇头晃脑的开始手舞足蹈。双手有节奏的拍打着八仙桌,双脚也紧紧的跟着双手的节奏跺着地面,嘴里呜呜哇哇的不知道叨念着什么。紧接着王奶奶和胖婶也跟着啪啪啪啪的拍着,咚咚咚咚的跺着,呜呜哇哇的念叨着。此时,她们三人好像在阴间找到了伙伴,三人用她们独有的韵味聊着她们的话题。
香婶:“我到阴间来看花,花儿好看想摘它,摘下一朵头上插。王婶,这花能摘吗?”
王奶奶:“阴花能看不能摘,花里阴魂莫惊它。”
胖婶:“此花只在阴间开,道路两旁都有栽,花名彼岸没有岸,一望无际真壮观。王婶,我们今天上别处去看看?”
王奶奶:“好,我们今个儿往忘川河西边走走。咦,安仔怎么还没来?”
安仔:“王奶奶,我来了,可是,我什么都看不到。”
王奶奶:“安仔怎么又是个瞎子呀,可惜看不到这漂亮的花了……”
“哈哈哈哈……”乡亲们一听都乐了。
大家正聚精会神的看着祠堂前坪里发生的点点滴滴,而村里的另一处也正秘密的进行着一件大事。我们村里仅有三个知识分子:正在读高中的军军哥、富仔和我。我们特别反对村里的这种迷信活动,我们只相信科学,于是策划了几年的秘密事件马上就要开始实施了。我负责在祠堂前坪里打探消息和报告进度;军军哥和富仔负责收集材料,制造混乱。计划设计得天衣无缝。我们准备,在他们进行到高潮部分时,军军哥和富仔负责用浇了水的稻草点一把大火,升起浓浓的黑烟,并由他们俩负责慌张的报信;而我,则是指挥我的心腹去传递消息,传递这边一举一动。
这时,阴间看花的仪式马上就要结束了,王奶奶、香婶、胖婶和安仔他们在灵媒吴奶奶的指引下慢慢的都回到了阳间。仪式进入真正的高潮“招魂”。灵媒吴奶奶和香婶禁不住我大妈苦苦的乞求,同意接回我已逝的奶奶。只见灵媒王奶奶拿起一叠纸钱,点起三支香,大声念到:“鬼门开,亲人回,香指路,钱引魂,蒋杨氏,亲有愿,速来见!”纸钱迅速的撒到一边,三支香成扇状插入了八仙桌上的米桶里。此时,一眨眼的功夫,原本端坐的香婶,突然头一低,发出了来自地狱一般的叹息声:“唉……”那声让我们毛骨悚然的叹息声跟奶奶生前又是那么的神似,让我都有些怀疑今天这仪式的真假。
大妈跟我妈一听这声音立马就跪下了,大妈战战兢兢的问:“妈,是您老人家回来了吗?”
“嗯。”香婶用酷似我奶奶的声音回答。
“妈呀,我们家那么孝敬您老人家,您老人家为什么不保佑我们家得一男孙继承香火啊!这都是第二个女娃了,要是继续这样,我怎么有脸下去面对咱家的列祖列宗啊?”说完,大妈大哭起来。听完,我心里一整阵鄙夷,不就堂哥生了两个女孩吗?都新社会了还这么瞧不起我们女孩。
“唉……”又是那声毛骨悚然的叹息声,接着神似又不似的女尖音响起来:“赵氏,你以为我这个做祖先的不操心啊,要不是你们办陶厂得罪了后山的山神奶奶,我们家怎么会这样?作孽类……别在这鬼哭狼嚎的,我再去山神奶奶那里说说,看看山神奶奶能不能通融通融。”
香婶不再言语,低下头,身体一抖一抖的,看起来像是去找山神奶奶了,只剩下我那抽泣的大妈和一脸担心的老妈。我看时机到了,赶紧叫了我心腹去报告军军哥他们。不一会儿,浓烟就升起了,军军哥跟富仔慌慌张张的跑过来大喊:“不好了,不好了,香婶家起火了,香婶家起火了,快救火呀……”大伙儿连忙往香婶家的方向一看,浓浓的黑烟给这个神秘的鬼节增添了些许恐怖的氛围。香婶的丈夫杨叔拔腿就往家里的方向跑,大家也跟着往香婶家的方向跑去。而香婶双眼一睁,往浓烟的方向一看,立马倒地昏了过去。
火很快就被扑灭了,军军哥跟大家解释,他在坪里跟大家一起的,中途和富仔去上厕所,就看到香婶家方向浓浓的黑烟,所以马上就回来告诉大家了。大家在火堆旁边看到了几只香的残骸,都在猜测可能是那个孩子贪玩把香丢在了稻草边,也有人猜测是不是鬼神所为,一时之间这事变成大家茶余饭后的话柄。
大伯在大妈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折腾了,最终把陶厂的事情转给别人了。而大妈亦是隔三差五的去跟山神奶奶谢罪,想尽了一切办法。可如今,我堂哥和三个可爱的女儿正幸福的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