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银行的构想通过提供更低的支付费用和更好的用户体验,可能会成为主流支付方式。不过稳定币支付的广泛采用仍然面临多个挑战,包括法律监管、消费者行为改变以及与传统金融机构的竞争。尽管有希望但当前监管和立法环境不确定,稳定币银行的实际落地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
以下为原文内容
对于价值1万亿美元的Visa和Mastercard双垄断来说,稳定币是一个问题。除非Visa和Mastercard学会适应,否则支持加密货币的监管政策和积极的新兴竞争者将使它们处于前所未有的脆弱位置。
《信用卡竞争法案》(CCCA),如果通过将要求大银行为商家提供至少一个额外的支付网络(除了Visa和Mastercard,商家今天被锁定的这两个支付网络)来处理信用卡交易。这将削弱Visa和Mastercard的定价能力,且更重要的是这可能为稳定币网络通过降低费用来竞争提供黄金机会。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该法案通过的几率(遗憾地说)仅为3%(在参议院)和9%(在众议院),所以虽然通过会很好,但目前的通过可能性并不大。
目前,Visa和Mastercard向商家收取高达2-3%的刷卡费用这通常是商家的第二大支出,仅次于工资成本。遗憾的是,小商家承受这些刷卡费用的压力较大。像沃尔玛这样的企业巨头能够通过谈判降低交换费用,因此它们能够获得比小商店更优惠的费率,而这些小商店则被锁定在Visa和Mastercard的体系中。这也是为什么Visa和Mastercard的利润率都高于50%的原因之一:小企业别无选择,只能接受Visa和Mastercard,因为它们控制了80%的信用卡市场。简而言之,商家根本无法脱离这两家支付网络这是一种「典型的垄断[双opoly]行为」(参议员JoshHawley)。
一个稳定币网络可以将这些刷卡费用降到接近零,商家讨厌刷卡费用这完全是正当的如果他们可以选择一个收费更低的网络,而且这个网络不会限制他们的市场规模(TAM),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切换过来。
商家试图避免卡处理费用并非新鲜事,不过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正确激励消费者切换支付方式:「为什么第一个人会使用一种新的支付方式,而不是第百万个人?」(PeterThiel)。越来越流行的银行支付(A2A)作为一个选项已经是一个小小的证明,显示出在合适的条件下,消费者会改变他们的行为。
联合广场风险投资公司(UnionSquareVentures)的FredWilson甚至预测,到2025年,直接的银行对银行支付将在美国某些领域超越信用卡交换支付。更好的监管,特别是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第1033条款,使零售商能够更容易地提供A2A交易从而使他们能够避免卡处理费用。
更重要的是,A2A的用户体验可能对消费者来说更好想象一下类似ShopPay的功能。沃尔玛已经推出了A2A支付产品,而大小零售商也在开始跟进。为了说服消费者选择这种支付方式,沃尔玛正在加入即时转账功能,这样消费者就能避免多次待处理交易而导致的透支问题。
「新技术使得A2A支付变得对小商家更加可访问,为避免卡处理费用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替代方案。」Ansa联合创始人SophiaGoldberg。
更便宜、更快速、更高效的支付方式(即稳定币)的需求显然很强烈。那么问题就变成了:稳定币网络的转型到底是如何运作的?从功能上来说,消费者需要一张品牌不同的信用卡吗?或者他们可以使用正常的Visa/Mastercard卡,而商家有选择权通过强制性监管将支付路由到其他网络?
这一点在CCCA法案中并没有明确说明,所以我们需要看看这些新网络的卡兼容性如何发展。大规模采用需要:1)为客户完全切换卡片提供极强的激励(主动采用);或者2)后端转型,让消费者继续使用现有卡片,但实际处理通过稳定币网络进行(被动采用)。
一种让各方都能达成一致的激励机制可能是推出一个全新的稳定币银行:账户持有人可以在参与的商家(如亚马逊和沃尔玛)获得折扣,商家会因为能避免Visa/Mastercard的2-3%刷卡费用而乐意提供奖励。
消费者已经在越来越集中地将支出集中在少数几个主导平台上,因此,只要:1)客户获得的奖励足以弥补切换的摩擦成本;并且2)商家提供的奖励低于它支付给Visa/Mastercard的2%交易金额(TPV),那么稳定币银行将是双赢局面。消费者仍然可以在其存款上赚取收益,因为稳定币将在背后运作,而信用发行本身也可以通过稳定币进行。但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消费者仍然只是用一张塑料卡片进行支付。到那时,银行完全可以被绕过:当客户在零售商那里消费时,实际上只是从一个钱包转账到另一个钱包。
稳定币银行可以通过处理费用(显然比现在的费用要低)、存款收益(收益共享)以及当用户将稳定币兑换成法币时收取费用来赚钱。有人认为稳定币发行者实际上是影子银行,但为了主流采用,一个与商家合作、从上至下运作的新稳定币银行可能是最有效的选项。如果激励机制到位,消费者就会加入。
以巴西的Nubank为例:它在银行既是现状,又因收取过高费用而声名狼藉的情况下取得了成功。Nubank通过提供一个全功能的、以移动为主的产品,降低了费用,并且在巴西本土的传统银行未能提供便捷的基本金融服务时脱颖而出。
相比之下,美国的传统银行尽管远非完美提供了足够的在线和移动功能,足以让大多数客户不愿意切换。Nubank以其出色的用户体验著称这在理论上可以在美国复制。但一个统一的金融平台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界面:它必须允许客户跨存款账户、稳定币、加密货币,甚至是BNPL或其他信贷产品流动而不强迫他们在不同的平台之间切换。这正是Nubank所做得如此出色的地方,也展示了美国市场的一个空白。
当然,美国的监管问题也是一大障碍:挑战者银行试图在美国复制Nubank风格的方法(但用稳定币)面临来自OCC、美联储和州监管机构的重叠监管要求。稳定币银行是否可行的问题在于它是否需要银行特许经营,所需的金钱转移执照(MTLs),以及其他监管问题。
美国最后一家获得国家特许经营的银行是Sofi(通过收购GoldenPacificBank),它几乎三年前的2022年1月才获得其特许经营。稳定币银行可以考虑创意性途径:例如,与现有的FDIC保险银行或信托公司合作,而不是直接寻求国家特许经营。然而,如果没有CCCA,任何新的银行稳定币支付网络即使获得特许经营也将仅限于非商户支付(即B2B和P2P支付)。
Lummis和Gillibrand最近提出的两党稳定币法案将有助于这一目标该法案的明确目标是「为支付稳定币创建清晰的监管框架,保护消费者,促进创新,推动美元主导地位」。尽管这项法案无疑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第一步,但它的具体性远不如CCCA,后者明确要求迫使银行遵守。
影响稳定币银行成功几率的一个因素是银行业在华盛顿的巨大影响力;它是美国最强大的游说力量之一。正因如此,要让必要的立法通过国会,将面临巨大的压力。综合来看,2023年银行业(包括大中小银行)花费了约8500万美元用于游说。值得注意的是,鉴于游说者通过不同的复杂实体等手段进行的创意操作,我们看到的公共游说支出数字实际上要高得多。
一个稳定币银行需要在一开始就有明确的监管策略,并且足够的财务支持,以抵御传统金融机构的游说压力。不过,其潜在回报是巨大的。一个成功的挑战者可以带来美国缺失的集成金融模式,完全建立在稳定币的基础上。
如果执行得当,这将是消费者、商家和银行互动方式的最大变革这是自互联网出现以来我们所没有见过的。尽管这是一个(字面意义上)万亿美元的市场,且完全技术上可行,但稳定币银行不幸的是依赖于CCCA,而后者通过的可能性非常小。传统机构将全力以赴地与之抗争,因为自然的规律是,旧的总是反对新的。但新的终将到来至少在某种形式上。